How Music Got Free
What happens when an entire generation commits the same crime?
几年前就放在书单里的书,终于在 2019 年的末尾看完了。读的是企鹅出版的 Kindle 版本,这本书目前还没有简体中文版。
企鹅版本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 A Story of Obsession And Invention 。这本书分成三条线索,编成辫子,交替展开:
- 发明 MP3 格式的德国科学家 Brandenburg(及其团队)
- 美国北卡州一个在 CD 压制厂上班的普通人 Glover。
- 几乎担任过世界上所有大牌音乐公司头头的行业大佬 Doug Morris。
只看开头,尤其是 Glover 的那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该人的兴趣、爱好甚至相貌),你也许都猜不到他们三人究竟会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联系起来。
整体的故事荡气回肠,MP3 格式从发明到如何流行的线索跌宕起伏,很多人说这条线像 HBO《硅谷》的剧情一般,事后想想也的确如此。副标题里的 Invention 很明显指的就是 MP3,但是其实不止如此。0Day 小组,唱片泄漏,BT 网络,PT 站,甚至是 Morris 里那条线里讲到的他如何成为一个如此成功的音乐公司高管(直到今天,七十几岁的高龄的他还是索尼音乐的 CEO),这些全是发明,全是执迷。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用 IRC 聊天,然后在某个秘密的 FTP 服务器上下载音乐的时代,但是我曾经也用盗版 MP3 装满过我的播放器。当年我也会把我买来的周杰伦的 CD 用电脑导出 MP3 格式的文件保存。在包括我的很多人的想象中,把盗版 MP3 发到网上似乎是一个完全自发性、去中心化的行为。(对于我当年下载过一些盗版音乐的不知名论坛,这也许是对的)。但是事实上,当年互联网上这些具有海盗精神的 Leaker 组织们,已经把触手深入到了唱片产业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我们第二条线里的主人公 Glover 就因为他在CD 厂的工作,提前泄露过了两千多张唱片,他被作者叫做「摧毁了音乐行业的人」。
当然,音乐产业不是被 Glover 摧毁的,它甚至不是被泄露小组 RNS 摧毁的。摧毁音乐产业的是技术的发展,在本书的语境下,尤其是 MP3 格式的出现。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就是里面无数令人着迷的细节,MP3 格式各种碰壁,在推广的初期,一个细节是 MP3 尽管有更好的音质和压缩率,却因为编码方式比较「复杂」而被认为不及 MP2,但是第一条线里的主角,科学家 Brandenburg 却认为 CPU 算力的进化远比网络带宽的升级来的容易得多(更何况是在那个在摩尔定律尚未失效的年代)。MP3 的设计就是为了 Streaming 而生的。
在 1997 年左右,MP3 格式已经半死不活,标准化组织的不认可,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行性。但不得不感慨命运的奇妙,正是因为 MP3 团队放出了免费的 encoder 和播放器作为 demo,MP3 格式却阴差阳错地在互联网盗版亚文化群体里流行开来,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所谓有趣的细节,我举一个例子:还是在 1997 年左右,MP3 格式行将就木,早在该格式在互联网流行起来之前,MP3 团队其实已经完成了他们新一代格式的开发——AAC(苹果公司后来大力推广该格式,我一直误以为是苹果发明的),没错,在 MP3 格式流行起来之前,它就已经是一个被其开发者认为是过时的格式了。
大佬 Morris 的这条线我看的比较快一点,但是也很有趣。一个音乐家出身的管理者,在前「流播平台拼 AI、拼算法」的时代,他就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来卖唱片了(打电话给唱片店的采购员)。对这样一个看着音乐行业大起大落的人来说,他看见过技术摧毁了他的行业,还能想到成立了 Vevo,这一次,也许是技术救了他的行业。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手指一点就能在 Spotify 上听到你一辈子都听不完的音乐的时代,音乐产业怎么样了?音乐家们的收入来自现场演出和 YouTube 广告。八十年代,以唱片为导向的音乐死了,死于 MTV 和 Walkman 之手,人们只在乎 hit tracks。今天人们在 Spotify 上根据歌单和心情听歌,album-oriented 的音乐看起来也很难复活了。
今天我们已经不再盗版音乐了,我甚至很怀疑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像我们和我的前辈们一样从这个故事里看到哪怕些许的怀旧感。「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大众化的盗版音乐文化的楼塌了,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音乐产业的楼并没有(甚至那座与音乐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叫做娱乐业的高楼,更高了)。至少作为一般消费者,我们今天能享受到的便利是任何二十年前的海盗先驱们都无法想象的。但我们是不是处在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不敢说。